,就成为一种必然为了战胜对手,就必须要有非常手段——想方设法取得皇帝的信任,但作为一国之君,起码的智商是健全的,真正闭目视听的皇帝是少之又少的,所以,作为大臣,伴虎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严公仆的成经历中,我们可窥探到严公仆的自我与社会心理老严揣摩皇帝心理,至少是成功的,这点,我们可以用如下事例为证:《明史纪事本末:严嵩用事》,世宗宠信严嵩,有如此记载:“况嵩又真能事帝者;帝以刚,嵩以柔;帝以骄,嵩以谨;帝以英察,嵩以朴诚;帝以独断,嵩以孤立……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
这段字,我们可知,严公仆当时对皇帝的基本态度正是如此,老严才使世宗那暴戾的脾气平和下来,使朝政不致变得坏对此,世宗心中有数以至后来,世宗对严嵩多有褒奖赐严嵩“忠勤敏达”的银印,赐其藏书楼曰“琼翰流辉”,奉玄之堂曰“延恩堂”,赐字幅曰“忠弼”等等
哪怕是令老严致仕时,世宗还在谕旨里说“嵩小心忠慎,”甚至致仕后的待遇,也比其他首辅优渥,“其致仕去,仍令驰驿去,有司岁给禄米百石资用”(《世庙识余录》卷22)此事说明,薄情寡恩的世宗,对严公仆的确不错
我们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明白,严公仆之所以如此,与他一心一意忠于皇帝有关,一心一意跟定主子,是做大臣的基本功这在我们今天,仍然实用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被说成是奸臣,实在有些勉强
当然,我们不否认,严公仆这样做,肯定有他的基本动机,但看完老严的传记,都没有发现,老严有背叛皇帝的任何动机,或者任何言行这样的人在我们今天,肯定是全民习的榜样:一心一意跟党走,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政府,最起码也得评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但老严对名誉好像没有什么感觉
在老严看来,只有皇帝,才是生命中的唯一,只有对皇帝忠心,才是生命中唯一的价值抱着这样的理念,老严在政治不堪的时代,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实在是明智非常的
这其中,我们不否认,当然有对权力的渴望但纵观老严的传记,都没有发现,严公仆有什么过分之举,甚至为其亲家在皇帝老倌面前求一个基本官职,还被皇帝老倌痛斥由此可见,老严的弄权是不成立的不用说残害忠良
国人的价值观念,由于根深蒂固受到“价值二元论”的影响面对复杂的现实和历史,常常采取非善即恶、非正即邪、非白即黑,冰炭不同炉,水火不同器的价值取向,因而往往扭曲事实不自觉地颠倒是非曲直由于这种价值观,我们在看待基本事物时,也总是采取非此即彼,或者非彼即此的态度
严公仆在那个位置上,弹劾他的大臣很多有御史王宗茂、兵部员外郎杨继盛、巡按御史赵锦、锦衣卫经历沈炼、给事中厉汝进、南京给事中王烨、御史陈绍、给事中童汉臣、伊敏生、喻时、刑部郎中徐诗、巡按四川御史谢瑜、巡按山东御史叶经等等这些大臣中,有的被处死,有的被削职,其中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是杨继盛、沈炼等人而这些大臣,说实在的,也是为了相互争宠而已
据史料记载,沈炼,嘉靖十七年进士《明史》本传载“炼为人刚直,嫉恶如仇,然颇疏狂”传记中并未记载沈炼有何才识沈炼与他的上司锦衣帅陆炳颇善,与严世蕃过从甚密沈炼嗜酒,“数从世蕃饮,世蕃以酒虐客,炼心不平,辄为反之”
区区小事,致生积怨,可见沈炼性格之偏狭嘉靖二十九年北虏逼近京师,“致书乞贡”世宗令廷臣议,沈炼附议,司业赵贞吉坚决反对事后严公仆劝其子,不要与沈炼往来,说沈炼不是好人此话传到沈炼耳中,沈怕前途无着,于嘉靖三十年正月,上奏章弹劾严公仆疏中历数严公仆十大罪状
世宗阅后,“大怒,廷杖之,谪佃保安”沈炼在保安并不安份,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明朝当王爷》 最新章节当我们爱上严嵩,网址:https://www.bqgbi.org/48_48523/16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