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天蒙蒙亮,韩旭早早起来,催促着老妈把自己拾掇的干干净净的,然后就跟着大伯去了江宁县城。
江宁县,是应天府所辖的郭县,自古便有“天下望县”的美誉,史上更是有“上元之民善商,江宁之民善田”的记载,是一个富裕繁华的大县。
灵溪村离江宁县城大约有二里地的路程,韩家没有马车,只能用腿脚赶路,而大伯是个文弱秀才,韩旭自己呢,他也只是一个九岁稚童,这一大一小两人没走多远,就要停下来歇一歇,如此反复几回后,终于在巳时,也就是十点钟的时候赶到了江宁县城的西城门。
离着西城门还有两三千米远的时候,韩旭其实就远远看到了一段青褐色的古城墙。这跟前世那些保护区的古老城墙不同,这是无比真实的,城墙上方每隔一段距离就插着一根朱红色的大明龙旗,而且还能隐约看到一队队甲胄齐全的持枪卫兵在来回巡视。
城门口呢,也一左一右有秩序的排了两行人群,一个个在城门官的搜检呵斥中慢慢进入县城。
左右两行的人群队伍,都是些打扮普通的贫民百姓以及小商小贩,有的人头上、衣服上,还依稀能看到露珠,显然都是一大早就起来赶路的。
这里不是前世,没有“人人平等”的概念,在城门官的搜检中,小商小贩们一个个陪着笑脸,“懂事的”除了要上交进城费之外,还会悄然在城门官的袖中留下些“礼物”,如此才能顺利进城。
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要在商贾之上,在这会儿就体现出差别了。
左右两排的队伍人群里,那些打扮寒酸的,穿着土里土气的,似乎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土腥味的农民百姓们,这会儿却人人露出了憨厚的笑容,然后一个个在城门官不耐烦的神情中,匆匆拍打两下了事,接着就顺顺利利的就进了城。
过程比那些小商小贩确实要容易不少,遭受的刁难也几乎很少,最最要紧的是,他们都没有上交“灰色银钱”,这才是他们心里最得意的。
搜检过程中,最有意思的,当然要属城门官们那一个个蒲扇大的咸猪手了。
进城的人群队伍里,免不了有些来自十里贵武贱”奇葩社会形态,而文人以科举取士为正途,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各自有各自不同的阶级待遇,而生员襕衫,就是有秀才功名的秀才相公才能穿的,其他人,则根本没有资格穿。
换句话说,其实这就是一种特权,一种作为人上人的高贵权利,而这种权利,足以让一名小小的城门队官畏惧与敬畏。
当大伯从怀中掏出他的生员证明后,就在城门官面色恭敬的恭维中,在左右两排队伍人群满是羡慕的目光中,大伯昂挺胸,嘴角挂着一抹不屑的嘲笑,在此刻,神情孤傲如天鹅,拉着韩旭的小手一步一摇的走进了江宁县城。
至于大伯嘴角为什么会挂着一抹不屑的嘲笑,韩旭心里也清楚的很,那是因为大伯有秀才功名,而明朝的读书人有一种病态的高傲感,他们除了自己人,也就是读书人之外,根本瞧不起社会上的任何人,而这些人包括了武将,商人,农民商人,工匠杂役,青楼妓子,甚至是……北京紫禁城里那位高高在上的皇帝老爷。
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在读书人的眼里,他们就是出自淤泥的白莲花,天生就是属于清贵的物种。
老实说,这种病态的傲娇,在韩旭看来,其实就是一种欠抽的表现,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大伯;熟知历史走向的他,心里非常清楚,大明朝其实就是被这种人给误了国,一群只会夸夸奇谈的嘴上君子,实际上根本不能造福百姓。
“若我有一天能高中皇榜,定要想方设法改变这种畸形的意识/形态。”韩旭抬头瞧着大伯脸上的孤傲神态,暗暗在心里感概道。
进入县城,韩旭被大伯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明朝当进士》 最新章节第十六章 唐记面馆,吃相惹嫌?,网址:https://www.bqgbi.org/301_3016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