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重回永乐时代 > 第六章 商业帝国 第七三节 又到古里(1/3)

第六章 商业帝国 第七三节 又到古里(1/3)

上一章重回永乐时代章节列表下一页
重回永乐时代有声小说,新笔趣阁在线收听!
古里人民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自从郑和在古里竖了块石碑之后,古代国王沙米的喜对中国人越发的欢喜,再接下来的事就有点让沙米的喜受不了了。

陈浩当年在古里国建制唐城的时候,雇佣了大量的贱民木瓜,这些木瓜在唐城里得到很好的照顾,本来木瓜们是不在古里国的大人们眼中的,历时三年唐城有了规模之后,古里国的官吏们也发现有点不对头了。

在唐城建设的过程中,不只是古里,附近的国家也有木瓜涌到古里的唐城讨生活。木瓜们不只是在唐城工地上找事作,而且有的青壮还到唐人的商船上做事,再后来,开始有木瓜上了唐人的船后,就再也没回来。大量的木瓜全家被唐人运到了苏门达刺龙城或是夷州去了。

商会倒没有贩卖人口的意思,只是各地的建设确实需要劳动力。王动管辖下的新兴城市在户籍管理方面相当的严格。户部的官员按着本国臣民、永久居留、做工等不同等级发放户籍纸碟。而且很多大户人家或是商家要雇佣外国番人的时候,还要向当地的官府交上一批钱,所有外国番人在本地做工都被严格管理。

木瓜的流失可不是好事,开始几千人的量看不出来,但有了这几千人的流失之后,给古里社会造成了一个振动,那就是可以到外地找条活路。

古里地人口流动有喜有忧。喜的是,越来越的人涌到了古里,人口可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忧的是,自唐城工地上流失出去的木瓜大多是有一技之长的青壮,而且,让古里国王吃惊地是。木瓜可不是一人走,而是全家都走,这影响太大了。

走的木瓜有的是信爷印度教化的佛教,有的信仰伊斯兰教。只要和信结合到一起事情总会变的复杂。最早流失出去的木瓜大多是泥水匠和木匠,而且是名正言顺堂而皇之的被弄走地。这些木瓜被弄到爪哇国、满刺加等地去修清真寺。

唐城的建设发展和人口的快速流动使得古里国一下子成了印度洋上地明星,服务业商业越来越发达了。来自各地的商人都聚结到了古里,其中最多的便是唐人。

唐城建设好了之后,古里国的一帮王公大臣都过来置了宅院。x整个唐城被达官贵人和商人给分了。唐城外围形成了新的贫民窟,在贫民窟的外边则驻扎着古里的军队。原先用来防范唐人的军队如今经过三年地时间驻扎已经彻底蜕变了。

古里国最精锐的军队驻扎西北部防着北面地苏丹国,本来国王的近卫部队在王城。这会大多驻扎到了唐城边上。这帮军人构建的第一道关卡是针对革令的。唐城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木瓜,这些木瓜可没那个胆子直接找唐人爷来找活,革令便是这中间关节。唐城没有建工人的屋棚的时候,每天一早都有革令带着大量的木瓜到工地上干活,开始各处关卡也没想着要收钱。但对于那些革令来说,早一点到唐城就能早一点得到佣工地消息,在关卡排队时便开始有人行贿了,从士兵慢慢到军官。发现这是个财路。

木瓜们本来有个习惯,他们地工钱是按天算的。今天赚了点钱之后,可能明天就不来做工了。所以开始地木瓜的流动性非常的大,这对陈浩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后来引进了古里国本国的哲地革令参与工地项目管理之后这个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前面我们也提过古里国民分为五等,等级极为森严,处在第三第四等的哲地和革令在工地上的出现,因为等级的原因,一度给张浩带来另一个问题,大明朝过来的人没有那么强的等级观念,这让那些哲地和革令们很丢脸。以至于哲地和革令们闹到左右相出面才平息。总算是在唐城工地上把变相把等级制给建立了起来。等级制的建立导致了唐城外围搭建了更多的工棚。木瓜们被集中圈住在一起。工棚越搭越多,人也稳定了下来。关卡处人进的比出的少。官兵的收入明显减少,于是新的策略又出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回永乐时代》 最新章节第六章 商业帝国 第七三节 又到古里,网址:https://www.bqgbi.org/205_205813/382.html

上一章重回永乐时代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