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学习。
这件事是好事,我都差点忘了。毕竟草原上和中原地区的风俗是不一样的。
要请老首领多写一些关于我们和中原汉人怎么打交道的章,登在报上,组织大家学习,以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啊!”
刚吃了中午饭,各单位同时收到了老首领发来的明电报。
“这件事只是一个误会。李全没错,只是不懂中原风俗罢了。禁闭处分取消。
李全看上了那个姑娘,如果愿意和那一家子一起生活,就去大胆追求。不过不许抢婚。那个姑娘是那一家人的主要劳动力。也是个善良的姑娘,在她们一家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前,不可能会愿意离开那个家。
告诉那个姑娘的婆婆,只要到了东胜卫,保证他们会活的很好。
包括那两个丫头,都能免费上学,有饱饭吃,有新衣服穿。
这样,那个姑娘的婆婆应该不会反对了。
到了东胜卫,等一切安定了,可以找几个那家人附近的老人带着李全去提亲,但前提是一定要那个姑娘自己同意嫁给李全才行。李全也必须担负起养活这个家庭的责任。”
吉达等人和李全看到电报,老首领的命令明白了,可是这中间有得地方还是糊涂着。直到军报上登载了老首领专为此事写的章后才清楚。
在草原上,一个单身的女人,即使是在亲族间组成的阿寅勒里也是很难带着弱的孩子生活下去的。无法抵御的天灾、**,都会让一个家庭顷刻间覆灭。如果自己没有强壮的儿子,就得选择一个信得过的男人依靠。
所以无论是草原的匈奴还是中原的舜时候都有兄终弟及的风俗。哥哥一旦死去,弟弟继承的不光是哥哥的财产和女人,还有必须把哥哥的孩子抚养大的责任。
草原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得抵御天灾**的能力,几千年都没有变化。而中原的农业生产能够带来相对稳定的生活。只要有了自家的土地,只要不是绝收的年景,就能够保证这个家庭生存下去。当然还需要家庭里有能够进行劳动的必要人口。
刘招娣或者正确的应该是刘氏招娣,招娣是她在娘家的本名,刘自然就是她丈夫的姓。
他的丈夫和公公是他们这一家仅有的两个男人。两个丫头是她的姑子。
右卫城里的人家,全是军户。不是属于右卫,就是属于玉林卫。他的公公在右卫当兵,死在掠边的蒙古人的刀下。她的丈夫就成了家里的正丁。必须顶替他公公的缺,继续在右卫当兵。好在他们是在他公公活着的时候就订了亲,在他的丈夫给公公守孝三年后,他们成了亲。可惜,刚刚成亲半年,他的丈夫又病死。
家里就剩了两个寡妇带着两个未成年的丫头。
家里没有了男人,就没了顶梁柱。不光是少了能干重活的男人,最重要的是这个家庭没有了保护自己的力量。
虽然亲族都在一个城里,可是没有日日防贼的道理。这个家就只能靠着两个女人来撑着。
而这个时代,女人支撑家庭很不容易。除了家里的一应繁重的农活,还得承担军户们的责任,给卫所的上官种地、干活。还有就是保护这个家。保护两个孩子健康长大。
没有了男人的保护。她们保护这个家庭的办法,就只剩了“节、烈”二字。
“节”,就是给死去的丈夫守节,不再嫁。当然也就不可能再与其他男人私通。
而能让她们保持“节”的手段就是“烈”。当他们碰到了无法反抗的侵害的时候,只能以死相逼,拿自己的命来威胁那些准备侵害他们的人。
欺负孤儿寡母是整个社会不耻的事情,没有人敢轻易尝试。逼死守节的妇女。不用刘家亲族自己去申冤上告,整个右卫的大户人家就会诉诸卫所,而卫所的官员无论自己怎么在卫所里横行,对这样伤风败俗的人是绝对非死无它的。
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尤其还是卫所这样军民合一的地方,哪一个男人的脑袋不是拎在裤腰带上。万一自己有个闪失,也希望自己家的女人能够为自己守节,抚养大自己的孩子。
这个年头,孩子得了病,早看一天和晚看一天,就可能是一条人命的事。带着孩子改嫁,对自己的孩子来,风险太高了。
刘招娣和婆婆种地、砍柴、收割,有男人的家庭几能干完的活,他们可能要十几天才能干完,几年来辛辛苦苦的支撑着这个家庭。他们的辛酸和苦,只有自己知道。
除了必要的时候,她们连门都不出,除了自己娘家的父兄,跟其他男人一句话都不。
整个右卫的人都知道他们的情况,所以也谨守着风俗规矩,尽量不与他们有什么交集。
也就是李全,不知道这一切。本来想帮人,结果是给人带来了**烦。
当她的婆婆看到一个男人帮着刘招娣扛了粮食回来。这要是让左邻右舍知道了,她们还怎么有脸保持着“节、烈”的名声,最可怕的是,从此以后,麻烦就会不断上门。这个家里所有的人就再没有好名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穿越明朝之未来》 最新章节第十四章 入乡随俗,网址:https://www.bqgbi.org/392_392775/49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