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二百三十三章 又是导弹?又是故障?我真希望只是个巧合!(2/3)

第二百三十三章 又是导弹?又是故障?我真希望只是个巧合!(2/3)

上一页科研从博士生开始章节列表下一页
有声小说,新笔趣阁在线收听!
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现在的国际情况就是如此,国内拥有最高端的洲际导弹技术,为什么要公布出来呢?

为什么要进行发射的威慑呢?

这就是一种威慑。

现代人类掌握的军事技术来说,世界大战根本打不起来,打起来就可能让人类面临灭顶之灾。

所以对外威慑才更加重要,有足够多的威慑才能让对手畏首畏尾,从而更加保证安全性。

……

源点论研究中心,中心主楼二层。

张硕和高晓明也在谈国际舆论上有关中程导弹的消息,他们了解佟智国团队的实验,也知道军方以实验技术研发了地面武器。

他们都第一时间想到了武器的测试,而在看了爆出来的图像以后,他们已经百分百确定是武器测试了。

导弹上的浓烟,和离子核力场‘腐蚀’地面非常类似。

高晓明就小声问了一句,“应该是那种武器的测试吧,120多公里的高度……”

他抿着嘴摇摇头,好奇的问道,“你觉得覆盖高度有多少?”

军方武器的研发是以佟智国团队实验为基础,但研发的武器对技术应用达到什么程度也不确定。

他们都没有准确消息。

“估计几百公里吧。”

张硕开玩笑的说了句,“从理论上来说,射程能直接覆盖到月球,但实际上,当然不会供给那么高的能量,而且离子团发射过程中能量会消减,差不多几秒就结束了。”

“几秒,是多远?”高晓明又追问问了句。

张硕倾向的摇了摇头,没有在话题上继续多说。

他心里是有估计的。

从理论上来说,离子团发射初速度能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但因为越加速,需要的能量就越庞大,达到光速的几百分之一就差不多了。

哪怕是光速的千分之一,每秒也高达300公里。

以常规来说,算上大气层中的衰减,离子团的能量能保持四到五秒。

从地面发射口到120公里的高度,最多也只需要一秒,而冲出大气层的过程中,离子团也会减速,但离子团不同于实体物质,受到大气层阻力强度并不高,能降低一半的速度就不错了。

所以,算下来,地面测试的武器打击范围,最低也能够覆盖1000公里高度。

张硕并没有和高晓明继续谈这个话题,而是说起了原子核核力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高晓明的来意也在此,他希望了解更多详细的信息,也希望能够得到张硕的指点。

比如,基础实验方向。

张硕也给了建议,“你们的研究要做很多基础实验,最好是从低温低活跃性的单元素离子起步。”

“先从锂元素开始,实际上我觉得以锂为基础材料也可以,缺点是释放能量效率并不高,再加上粒子活跃性强,内部能量平衡控制问题需要解决。”

“如果能找到更适合的单元素物质就更好了。”

“我个人认为,不建议实验铁以上序号的元素,因为释放能量强度会非常高,控制会更加不容易。”

……

张硕和高晓明谈了以后,给了他一些基础理论的资料。

这些都和电磁力、强力的研究有关。

不过实际上,理论资料对实验帮助不大,拿回去也只能让项目组内的学者们,对理论更加的了解,可能会对他们确定实验方向带来帮助,当然前提是对理论有深入的了解。

等高晓明离开以后,张硕倒是等到了一个和武器实验有关的消息,军方实验团队送来了一些数据。

这些就是实验数据了。

数据密密麻麻的放在一起根本让人看不懂,也只有张硕能够了解其中的信息,并和理论研究联系在一起。

这些实验数据,能够帮助他了解电磁力干涉强力后,所产生的特殊力场对物质乃至于粒子带来的影响。

军方部门还就武器测试问题,专门咨询了一下张硕,主要问了一下离子团加速的偏差问题。

这牵扯到了离子团轨迹的精准度。

离子团是在设备内部进行加速的,因为加速是在环形加速器内,也就是个类似于圆形的轨迹,速度过快的时候就会有粒子撞击到加速器管道。

离子团轨迹不断变动并进入反应口的过程中,轨迹修整也会受到管道的影响,就会影响到发射瞬间的精准。

哪怕轨迹只有一点点偏差,甚至下意识觉得可以忽略不计,可到几百公里、上千公里外就不同了。

轨迹精准,可不仅仅牵扯到管道的问题,还牵扯到撞击带来的离子团变化,乃至以场力变化。

张硕了解问题以后,就根据实验数据做了一个计算。

因为问题牵扯的因素很多,他甚至建了一个级难度任务,还在办公室里整整闷了三天,他终于完成了全部的计算,给了军方方面一组稳定轨迹控制的可调范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最新章节第二百三十三章 又是导弹?又是故障?我真希望只是个巧合!,网址:https://www.bqgbi.org/340_340916/237_2.html

上一页科研从博士生开始章节列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