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的共识,甚至保证在他进军河南的时候不去攻打他,基本上和后来某国的那种军事联盟差不多,却缺乏实际的约束。>
而在蜀中梁国多年以来终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李孝恭降了。>
这个时候梁国朝中再次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趁势入蜀,将蜀中粮仓彻底纳入梁国版图,那样一来将切断关西臂膀,经营一番之后甚至可以进攻关西或者晋地,让李定安首尾难顾。>
这也是当年东吴孙权极力想要成就的事业。>
第二种建议则是进军河南,将东都洛阳收入囊中,一举奠定梁国在中原的主导地位。>
两边争论不休,在周法明回朝之后,增兵张镇州的声音一度占据了上风,萧铣也有所意动,虽然洛阳瞧着也很可口,却处于窦建德,李定安之间,容易受到围攻,入蜀则不然,李孝恭已降,正是吞并蜀中的最好时机。>
可惜的是李孝恭不很争气,还没等梁国大举增兵,“帮助”他将唐军赶出巴蜀,李孝恭先就狠狠的把头磕在了地上。>
益州失守,刘弘基大败于合州,随后降敌,蜀中情势大变,虽然周法明等人一力支持入蜀,趁唐军立足未稳,联合柴绍所部重夺益州之议,可萧铣却已经犹豫了。>
一个冬天,梁国朝堂之上在来年用兵的方向上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两边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建言。>
比如说周法明等人就觉得河南地势平坦,从来都是四战之地,正利于北人骑兵作战,而李定安正是以骑兵起家,梁国的大军在那里容易受到骑兵突袭,未战先就失了三分先机。>
另外则是以内史令萧阆为首的人则认为,蜀中地势崎岖,行军作战难以体现梁国兵力之优势,再加上张伦等人新胜,士气正旺,在巴蜀与之决战,并无多少胜算。>
反而是在河南,能得到窦建德的支持,互为支撑之下,可以与李定安一战,再者说了,李定安入主关西也才不到一载,立足未稳,兵力分散,而且连年征战,将士疲惫,引其出潼关,败其于洛阳城下,岂不正是当年王世充,李密之故事?>
那边就又来攻讦,说窦建德蛇鼠两端,根本靠不住,这边则反唇相讥,难道柴绍,李孝恭就靠得住了?>
此时身在历阳的杜伏威又来插了一杠子,他派使者送信于萧铣言曰:“公乃名门之后,今又为梁国之主,我向来敬佩,前些时窦建德与我相约,先入洛阳者为王……公若有意,我当助公成事……”>
杜伏威这人就不用说了,其人出身山东,骁勇善战,性情宽和,在部下当中极得人心,和当今还在世的诸侯们都不一样,没多大的野心,从来不跟部下们谈什么统一天下的话题。>
还时不时就想找个明主来投,弄的部下们也很头疼。>
今次又冒了出头,说的也都是实在话,他确实觉着萧铣有人主之像……起码比窦建德,李定安两个出身好的多了不是?>
人家杜伏威就想投个名门之后,前几年想投靠李渊来着,可离着远不说,李渊也不太争气,刚接触了几天,就接连吃了败仗。>
尤其是李渊对李密的做法不太友好,把人几乎是囚禁在了长安,之后李密偷跑,还被王世充给捉住了,想想都让人心寒不已。>
再者时间久了,仁厚的唐公渐渐不见了踪影,看重出身的名声却甚嚣尘上,他杜伏威出身可不成,在山东时穷困潦倒,靠偷东西维生,到了李渊那里估计顺手就被斩了。>
看清了这一点,杜伏威没走另外一个时空的老路,其实他能活到现在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李破了。>
当然了,如今萧铣的名声也不太好,他杀张绣时所表现出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北雄》 最新章节第898章书信,网址:https://www.bqgbi.org/20_20595/903_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