剌加,然后是古里,然后是更西的别的国家或是城市港口。
十月初,船队到了长乐,变队形成一字长蛇,依次驶入闽江。
福建闽江口入海处,岛屿礁石林立,最大的岛屿是琅岐岛。该岛将闽江出海口分为南北两水道,北水道江口有粗芦岛、川石岛等,两岛之间被称为熨斗水道。熨斗水道北侧的小岛五峰并立,被称为五虎礁,船过此处进入浩瀚的大海。五虎礁如门户一般,所以也称作五虎门。五虎门是一座天然“航标”,是郑和船队远航必经之路。
长乐马江,郑和的另一大基地,自古这里便是一个有名的港口,历史可推到东吴时期,据说是夫差曾经做船到过此地,所以这里最早以“吴航”之名著称于世。自闽江入海口往里,江面很宽,大约四十多里处,有江上有一菱形小岛,此岛就是?师小孟发迹的地方。
这个岛把闽江分成并联的两条江,南面江面很阔,象个葫芦的肚子。菱形浮岛四端,西端临“上洞口”,纳闽江上游来水。北端临“下洞口”,吐纳感潮进退闽江水浮岛东端突出部龟山与对岸唐刹天王寺溪口之间水域宽四五里。浮岛东临长乐“吴航头”港湾,是“葫芦腹”式的主航道、天然避风港、舟师操练场。北口猪母岐港宽近一里,南口龙门峡水面宽两里,吴航头马头渡(东)至泮野(西)水面宽五里,吴航头港湾**线水域面积象个湖。
战国时长乐木船制造就采用“榫连合并和钉灰”加固法,在当时是领先于世界的新技术,而且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技术在永乐年间也是先进的,因为费信告诉王动,印度人的船用的是泥灰加猪油,结果下海时间不找就会漏缝。长乐在唐代就有华侨远涉重洋,宋代海上贸易频繁,长乐人较早掌握航海技术。如:风帆使用技术高超,擅长“抠向”,能够利用后侧风、前侧风,以“之”字形航行;长乐海船装有腰舵,可使船只在前进时减少阻力,增强航船稳定性;桅顶装风标,用以观测风力风向,看风使舵;利用牵星板、天文钟与罗盘指向结合,互为校正,把握航向。北宋时,福建人苏颂创制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在福建沿海首先试验、改进、推广,用其观察星座,判明方向,促进远洋航海技术发展,这些都为郑和下西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事实上,郑和在长乐招的匠师也是最多,水手主要出自这里。
郑和的行辕在南山,这里整个山都是郑和驻军的,王动很自然的去找陈泽,韦方谷第一个到长乐,陈泽第二个,这里有三湘商行的另一个仓库。让王动意外的是,郑六使也在,也就是他以前的跟班小六子。小六子给王动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而这个好消息,影响了王动庞大的海外发展计划。
本章已完成!
《重回永乐时代》 最新章节第五六节 长乐港口,网址:https://www.bqgbi.org/205_205813/200_2.html